2011年10月19日

淺談教師的詩性智慧


這是...市府要求學校交的"教育話題"的文稿...
寫得不是非常的完備
還請大家....包涵~~


詩性智慧一種強調美學、道德、形上學的課程論述模式,試圖跳脫科學的、批判理論的觀點,將教育帶入另一種形而上的美學理論中。從G.Vico在1719年提出詩性智慧以來,便一直強調所有智慧的根源來自人的心靈思維,而這份詩性智慧從人類出生即以具足,只是需要被教導去開啟與延展,而教師就肩負著去觸發學生內在心靈的重責大任。

教育從早期的科學課程重視技術性、實用性與行為控制等觀點,將學生視為是實驗室的白老鼠,透過不同的刺激與反應的聯結,試圖將滿滿的學習知識灌注學生的腦中;慢慢隨著批判理論的盛行,開始了教學解放運動,增加了學生反思批判的教學指導策略、要求教師必須是一個具有反思批判的學習者,來協助學生成為一個能思考、懂學習的人;但是,這些課程理念,仍然停留在工具理性的思維之下,強調透明的意義、正確的理解和明確的評量(歐用生,2009),忽略了美感心靈、道德層次的追尋,學生僅成為一位知識人,而非一位自然人。

教師的詩性智慧,是強調創造力、想像力與原創力,透過教學的、藝術的、美學的方式帶領學生體驗、分享、觸動生活中所有美的想像,並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,體驗精神層面對知識的感動與高峰經驗。因此,教師應該向藝術家學習,讓教學成為一種流暢的藝術之美。當教師能將美學因子內化為教學的一份子,以創意、想像力及即興演出的能力,帶領學生追求內在純善、自我覺醒以及對生命感動的歷程,則學生便能開啟自我心靈的智慧之眼,從而體會生活中簡單的藝術、樸質的美感。

教學也是一場靈性探索的旅程。這個靈性的探索是來自於「自我」的「陌生化」,M.Greene曾提出教師如同陌生人,在教學的歷程中,教師要時時將教學陌生化,視每一個教學歷程如同初次進行、每位學生如同初見面、每個感動將帶來全然陌生的喜悅。當老師能夠以如同陌生人的觀點進行教學時,就可以帶領學生進入想像、冒險與記憶等不同的靈性領域,透過小說、戲劇、繪畫、藝術等方式,去擾動學生僵化的心靈,一起穿過科學工具理性的教學框架,體驗一種出神入化的狀況,這將成為學生學習的另一種高峰感受。

參考文獻
歐用生(2009)。尋找教學的詩性智慧。研習資訊,26(4),19-26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